□伊犁河谷遭遇62年不遇大旱之二
  伊犁大旱兩百萬畝農作物受災
  油菜花季不開花小麥未長已抽穗
  亞心網訊(記者何超)“天馬飛奔草原廣,油菜花兒齊開放”,這是伊犁河谷農牧民對家鄉的描述。然而,今年一切都變了,乾旱缺草讓天馬無力飛奔,萬畝油菜花也遲遲不開。“往年這時油菜有1米多高,今年卻只有10釐米高。”7月2日,望著自己的油菜田,58歲的昭蘇縣伊犁種馬場農民徐永進說。
  截至6月底,乾旱已造成伊犁河谷20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,一些灌溉基礎薄弱的地區,如昭蘇縣,有15.6萬畝農作物絕收。
  絕收的小麥和油菜
  徐永進今年種了100畝油菜、200畝小麥,總投資20萬元,其中15萬為農業貸款,按照以往,這些農作物成熟後,不僅能夠償還貸款,還能有一筆盈餘,“今年徹底沒戲了。”徐永進說。
  
  在徐永進的農田記者看到,油菜只有10釐米高(如上圖),拔出一棵,根部直插地下,“原本油菜根就5釐米長,現在都超過了10釐米。”徐永進解釋說,因為乾旱,油菜將所有的養分供給到根部,深入地下尋找水分,導致根部以上缺少養分,“通常油菜45天開花,現在60天過去了,花的影子都沒見”。
  在徐永進的麥田,這個時節應該長到半米多高的小麥僅有10釐米高,並已經開始抽穗(如下圖),“廢了,都廢了,我這300畝農作物今年全部絕收。”徐永進說。
  
  隨後,記者驅車50多公里發現,在特克斯河附近,眾多抽水機從河中抽水灌溉農田,基本保證了附近農作物的生長,而遠離河道的大片農作物長勢和徐永進家大體相同,“50多年來,我頭一次見到這麼嚴重的乾旱,往年雨水再少,最多減產,但今年看起來不少農作物都要絕收了。”徐永進說。
  顆粒無收的養老田
  指望著土地生活的還有企事業單位。“我們場911人的醫療保險、1531人的養老統籌金、131個幹部的工資都指望著這些地。”昭蘇縣伊犁種馬場農業科科長舒忠金說,種馬場有9.8萬畝農田,其中3萬畝的收益用來支付上述人群的各種費用,僅醫療保險和養老統籌金每年需要支出936萬,“今年旱成這樣,養老田基本顆粒無收”。
  相較於其他地區復播減損的方式,舒忠金略顯無奈,昭蘇海拔相對較高,全年氣溫比較低,“一年只能種一季,就算復播也來不及,即便復播了,沒有水,還是絕收。”
  農戶馬忠林種植了340畝地,為增加收益,他又和朋友合伙種植了589畝地,主要以小麥、油菜為主,“辛苦種地這麼多年積攢的45萬元,這次全投了進去,全沒了”。
  為了讓生活繼續,馬忠林打算外出務工,“總得把今年度過去”。
  然而務工對一些年齡偏大的農民卻不現實,“我今年58歲,就算打工也沒有人要,兩個孩子還在烏魯木齊上大學,身上還有15萬的貸款。”說著,徐永進有些哽咽。
  對於貸款問題,舒忠金安慰說,目前正和銀行協商,貸款推遲一年償還。
  薄弱的灌溉基礎
  由於昭蘇常年降水充沛,當地沒有足夠重視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,當乾旱來臨,抗旱能力顯得比較薄弱。
  昭蘇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新民說,從去年秋季開始,昭蘇縣降水持續稀少,今年5、6月份,降水更是大幅減少,5月發生的兩次嚴重霜凍,致使農作物出苗率低,生長緩慢,“霜凍後,我們意識到今年農作物會減產,但是沒有想到,緊接著,旱災開始了”。
  記者從伊犁州民政局瞭解到,小麥、油菜、甜菜是伊犁河谷地區農區主要種植作物,蔓延的旱災使得伊犁河谷20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,其中較為嚴重的昭蘇縣15.6萬畝農作物絕收,而新源縣農作物受災面積50萬畝,特克斯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3萬畝。
  據伊犁州農業局副局長周武成介紹:“昭蘇、特克斯、新源這幾個縣大部分農田都是旱田,灌溉設施比較薄弱,受災比較嚴重,而其餘縣市由於農作物結構比較單一,用水期比較集中,調水難度大,且絕大多數水澆地都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,農民節水意識比較薄弱,縱然有灌溉水渠,也無法同一時間滿足大量農作物的灌溉,受災情況也不容樂觀。”
  劉新民說,人工降雨成為目前減災最全面和最有效的方式,但由於今年大風天氣較多,雲層較弱,雖然多次人工降雨,但效果並不理想。
  這次旱災,讓受災縣市意識到了灌溉設施的重要性,目前昭蘇縣已經在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及早開工建設特克斯河北岸大渠,規劃建設木扎特河、夏特河、阿克蘇河、大洪那海河等河流上游水庫,增強防洪、蓄水灌溉、供水等能力。
  7月2日16時,記者離開時,昭蘇縣下起了細雨,“這些雨水對草場可能有緩解的作用,但是對農作物來說,太遲了。”徐永進說。
  下期預告
  伊犁河谷旱災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面對牧區和農區嚴重的旱情,當地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?明天,伊犁河谷旱災系列報道之三,將進行講述。
  ?  (原標題:伊犁大旱兩百萬畝農作物受災油菜不開花小麥未長已抽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n95xnbi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